在安徽省博物館內(nèi),有一幅明代的《廬山圖》。此圖是立軸絹本水墨設(shè)色畫,因為廬山也被人們稱為“匡山”“匡廬”,此畫也被稱作《匡廬圖》。這幅圖的款署為“唐寅子畏”,所蓋印章為“南京解元”“六如居士”二印。由此可知,此畫的作者是我國明代的畫家唐寅。
這幅《廬山圖》,描繪的是廬山觀音橋及其周邊的景觀。觀音橋是我國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。它始建于990多年前的北宋大中祥符七年(1014),因為其橫架在廬山的三峽澗上,所以也叫三峽橋。
【資料圖】
《廬山圖》畫風(fēng)清新俊逸,有學(xué)者按照遠近,將圖畫大致分為了三個層次:前景是掩映著三峽橋的巨巖與樹枝交錯的古木,在三峽橋上,一名老者騎著瘦驢子過橋,身后跟著一名童子;中景是白云、瀑布,白云縹緲,給人以隱約放曠之感,而瀑布從山間順著山勢,幾經(jīng)曲折,化作一泓清水,從三峽橋下緩緩流過;遠景則是一排險峭的山峰,其山勢高峻、雄渾剛陽、陡峭險拔,令人無限贊嘆。
然而,透過《廬山圖》中的事物景象,我們卻能夠很明顯地感覺到,其中的整體意境是蕭索蒼冷的。賞者觀之,能夠體會到其中所蘊含壓抑、沉重的情感色彩。畫中有一首題詩:“匡廬山前三峽橋,懸流濺撲魚龍?zhí)Y墢姴卟豢隙?,古木慘淡風(fēng)蕭蕭?!贝嗽娒鑼懙恼钱嬛械木跋螅淮巳龒{橋的地理位置和山水勝景,但后兩句卻話鋒一轉(zhuǎn),“羸驂”是瘦弱的馬匹,這形容的是畫中老者的坐騎,盡力鞭策也行不快。而前方,正是慘淡的古木在寒風(fēng)中蕭瑟著。
大才子唐寅為何會登臨廬山,他筆下的廬山又為何會給人如此的肅殺之感呢?這還得從他早年的經(jīng)歷說起。唐寅從小便聰敏非凡,明朝的弘治十一年(1498),唐寅參加了南京應(yīng)天府的鄉(xiāng)試,并且一舉奪得頭名,世人稱其為“唐解元”。這也就是為什么,唐寅在自己的畫中蓋上“南京解元”的印章。
遺憾的是,第二年,唐寅和朋友徐經(jīng)一起進京城參加會試,考試結(jié)束后,突然爆出了一個傳聞:徐經(jīng)通過賄賂的手段偷得了會試試題。雖然后來查證,這個傳聞純屬子虛烏有。按照成績,唐寅應(yīng)該得到一個官職,可明廷為了平息輿論,還是將唐寅貶到浙江充當(dāng)小吏。
唐寅認為明廷的處罰決定是對自己的侮辱,堅決不肯前往赴任。回到家后,他只能游蕩于江湖之間,埋沒于詩畫之中,一度窮困潦倒,靠著賣字畫為生。正德九年(1514),已經(jīng)44歲的唐寅收到了江西南昌的寧王朱宸濠邀請,到其府上擔(dān)任幕僚。長期失意的唐寅認為這是改變自己人生命運的機會,于是欣然前往。
不過,唐寅很快就發(fā)現(xiàn)事情不對勁了,他從街談巷議中驚覺:寧王正在招兵買馬,意圖造反作亂。于是,唐寅開始尋思脫身之計。最終,他通過裝瘋賣傻,騙過了寧王,逃脫了深淵。在從南昌乘船回蘇州老家的途中,唐寅順道登臨了他慕名已久的廬山。
所以,唐寅的這次廬山之旅,與正常的出門旅行還是有些不一樣的,當(dāng)時的他剛剛從困境之中逃脫,還是心有余悸的。而登臨廬山,是他對自己過去一段時間緊張心理的一種舒緩,年紀(jì)漸長的唐寅本想著能夠遇到一個實現(xiàn)心中理想抱負的機會,可到頭來卻只是南柯一夢,甚至還差點因此丟了身家性命。因此,盡管有著“懸流濺撲魚龍?zhí)边@樣令人喜悅的景致,可唐寅想到自己依然有志難伸、窮困潦倒,心中的失落與壓抑是可想而知的。《廬山圖》中展現(xiàn)的那種略帶陰沉的格調(diào),其實也是他自己內(nèi)心的一種真實寫照。
當(dāng)然了,廬山有勝景,在廬山的旅行,還是給唐寅受傷的內(nèi)心極大的撫慰。他在廬山期間,還寫過一首《登廬山》,他有感于廬山美景,羨慕當(dāng)?shù)乩习傩蘸蜕介g隱士們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,甚至發(fā)出了“移家欲往屏風(fēng)疊,騎驢來看香爐峰”的感嘆。由此可見,唐寅上廬山,坐騎很有可能是驢子,那么《廬山圖》上的那位老者,會不會是唐寅對自己的刻畫呢?我想,是有可能的,老者也許不一定是真老,而是唐寅對自己心力交瘁的一種寫照。
此外,在我國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中,也有一幅唐寅繪制的《廬山觀瀑圖》,畫中瀑布從高聳的山峰之間曲轉(zhuǎn)飛瀉而下,在山腳下聚而為潭,一位隱士坐于潭邊小坡之上觀賞著瀑布。唐寅還在畫中題詩道:“一派銀河傾碧落,耳根于此洗塵囂。要知盡日支吾處,五老峰前三峽橋?!?/p>
可見,雖然在登臨廬山之前,唐寅剛剛經(jīng)歷了一段人生路上的生死旅程,可到了廬山,美麗的景致令他賞心悅目,他的內(nèi)心還是受到了洗滌。對唐寅來說,廬山之旅,無疑是一次治愈之旅。
文/邱俊霖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Copyright @ 2015-2022 太平洋家電網(wǎng)版權(quán)所有 備案號: 豫ICP備2022016495號-17 聯(lián)系郵箱:93 96 74 66 9@qq.com